当前位置:首页 / 政府信息公开 / 信息公开目录 / 审计信息

无锡市2023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报告

发布时间:2025-04-21 09:18    浏览次数: 【字号:默认 特大

信息索引号
014006630/2025-00011
发文日期
2025-04-21
公开日期
2025-04-21
文件编号
公开时限
长期公开
发布机构
无锡市审计局
公开形式
网站
公开方式
主动公开
公开范围
面向社会
有效期
长期
公开程序
部门编制,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
主题
财政、金融、审计--审计
体裁
报告
关键词
经济,审计,机关
文件下载
内容概述
无锡市2023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报告

显示全部表格信息

  一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落实情况

  2024年以来,无锡市委、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坚持和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,按照中办国办《关于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的意见》要求,加强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的领导和推进。市委审计委员会专门听取审计工作报告和相关整改情况的汇报,要求“要提升审计监督质效和水平,做好审计整改‘下半篇文章’,构建完善与人大监督、纪检监察、巡视巡察、财政监督等各类监督贯通协同机制,充分发挥监督聚合效应”。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听取审计情况汇报,研究部署整改工作,要求“以审计查出问题整改为契机,强化源头治理,完善内审工作机制,形成常态化监督体系”。

  2024年8月26日,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《关于无锡市2023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》,提出了“切实把审计整改工作落实到位”的意见。市审计局认真贯彻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,已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5项贯通协同制度,派出84名业务骨干挂钩市属国企、开发区和街道指导内审工作,紧盯整改落实,聚焦重点难点,通过书面发函、实地走访、面对面督导、召开专题会议等方式,加强跟踪指导,强化督促协调,促进审计查出问题加快整改到位、制度办法加快修订到位、系统机制加快健全到位,取得积极成效。

  二、2023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

  《关于无锡市2023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》主要反映了市级财政管理、部门预算执行、重大政策落实、国有资产管理、民生保障、政府投资等六个方面的审计情况,涉及审计项目22个,除法定项目外,涵盖了8个专项审计调查项目,更加注重从系统性、机制性和制度性层面来揭示问题、防范风险。报告共揭示问题151个,问题金额合计29.09亿元,其中既有点上的问题,也有面上的问题,还有机制体制问题或历史遗留问题。

  大多数地区和单位高度重视审计整改工作,把采纳审计建议、落实审计整改要求提升到规范地区和部门管理、促进改革发展的高度。主要负责人基本能够履行审计整改第一责任人职责,初步形成“有整改方案、有具体措施、有领导负责、有专人落实、有实际成效”的整改格局。

  按照“实事求是、注重成效、严格把关、规范严谨”的原则,市审计局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了确认。截至目前,已推动问题整改“销号”139个(含待回审确认74个)、涉及金额26.52亿元,“挂号”问题12个、涉及问题金额2.57亿元,具体的整改成效如下:

  一是促进了财政资金提质增效。2024年已统筹使用11.05亿元财政结余资金,入库非税收入1.64亿元,收回部门结余资金252.96万元。通过对专项资金转移支付的跟踪监管,及时拨付各类资金1.17亿元,防止资金闲置沉淀,推动财政资金有效利用。

  二是促进了国有资产资金盘活。市级事业单位、开发区、镇(街道)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,收回欠缴租金1267.16万元。市产业集团加大逾期贷款处置力度,已收回逾期贷款1.37亿元,挽回损失4080.83万元,盘活闲置资金6393万元。市市政集团安排专人专班跟踪落实PPP项目,3个省外PPP项目2024年新增回款9350万元。

  三是促进了制度化规范管理。市国资委已出台相关制度,规范国有企业问题整改监督闭环管理流程,组织开展贸易业务排查、类金融业务风险检查等专项检查工作,并对发现的企业存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。针对前期存在的问题,市产业集团相关责任人员已被问责追责;3家企业集团制订和完善了对外投资、经济运行监控、内控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机制;市产业集团结合融资租赁等行业发展,加快探索人工智能数字化治理手段。

  针对审计查出的各类问题,各地区、各单位采取的主要整改措施如下:

  (一)预算管理和执行审计整改方面

  市财政局2024年已全面推行编制零基预算,对于执行率低的项目实行重点绩效论证,从严核定预算支出需求;建立上级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使用预警监控机制。无锡经开区对2024年度申报补助项目严格把关,已剔除31个不符合条件项目,根据审核情况核减85个项目补助金额;相关部门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梳理,优先保障已开工存量项目,并做好2025年建设项目计划和预算编制工作。市城管局听取各方面意见,试点将原“捆绑打包”的广告设施分开出让,探索地铁沿线点位“1站点1标的”出让模式,并整治拆除6块违法设置的户外广告设施。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已及时催收考古调查勘探费5441.29万元,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加强不动产登记信息共享监管。

  (二)重大政策措施落实审计整改方面

  江阴临港开发区和江阴高新区通过诉讼方式追回扶持资金1600万元。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协作机制,2023年物博会和新能源大会签约项目落地率得到提升。市财政局着手整合市级信保基金产品,推进降低锡信贷综合成本。相关地区已完成87个入河排污口整治,新吴区已整治雨污混接管口,拆除企业私接管道。

  (三)民生和专项审计整改方面

  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和江阴市追回“一次性扩岗补贴”165.75万元。市公积金中心与相关单位建立数据共享协同配合机制,并对缴存基数上下限进行系统控制,督促单位及时设立住房公积金账户。市水利局开展全市重要河湖水域月度高清遥感,及时核查和处置未批先建涉水项目。梁溪区加快实施南尖公园、北尖公园项目;滨湖区等3个地区已出台文物保护员制度。相关地区通过设立、调整农业园区管委会或专职机构,增强运营主体层级和实力,协调推进园区运营和项目建设。

  (四)国有资产管理审计整改方面

  市博物院已收回管理不到位房产并补收租金。市司法局等3个部门已对相关资产进行盘点清查,进一步规范管理。市水利局已按政府要求定期提供业务数据给市市政园林局,协助其征收市区自备水源用户污水处理费。市产业集团加强类金融业务管控,通过增加变现能力强的抵押物、压缩风险企业授信总规模、加大催收力度,逐步降低业务风险。

  (五)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整改方面

  市太湖新城集团、市交通集团等部门修订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、合同管理、成本控制等方面规章制度,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管理,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,督促施工单位设置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并及时拨付费用,加强项目履约行为管理,确保项目安全有序、规范实施。

  三、尚未整改到位的原因分析及加强审计整改的举措

  (一)整改主体责任落实方面

  总体来看,大多数地区和单位能够有效履行整改主体责任,积极跟踪督促审计整改进度,推动问题及时整改到位,但少数单位仍存在对审计整改重视不够、督办不力、被动式整改等问题,导致整改未见明显进展。

  下一阶段,要提高政治站位,压细压实审计整改主体责任。各地区和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,及时召开党委(党组)会议深入研究问题,明确整改要求。整改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,做到审计整改工作亲自部署安排,细化整改措施,强化全流程跟踪督办,推动问题真抓真改、落地落实。同时要定期组织“回头看”,关注问题整改实效,推动审计整改成果转化,有效杜绝敷衍整改、纸面整改、虚假整改,确保整改措施合理、合法、真实、有效。

  (二)推动系统性整改方面

  总体来看,大多数地区和单位能够一体推进审计整改与规范管理,在纠正具体问题的基础上,深入分析原因,注重举一反三,推动标本兼治。但少数单位仍存在建章立制与纠偏纠错不到位、重“当下改”轻“长久立”等问题,导致问题“屡审屡犯”。

  下一阶段,要强化系统治理,推动问题整改标本兼治。各地区和各单位在推进审计整改的过程中,要注重举一反三、系统施治,从政策制定、制度执行、绩效评价、监督检查、责任落实等环节入手,推动堵塞漏洞,避免问题“屡审屡犯”;同时强化源头治理,加强内审机构建设,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,完善内审工作机制,促进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优势互补、协同发展,形成常态化监督体系,进一步促进规范管理、深化改革。

  (三)整改协同推进方面

  总体来看,大多数地区和单位能够积极协调相关事项的主管部门,共同研究推进问题整改,但少数单位与事项主管部门的沟通不畅,整改协作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。

  下一阶段,要多方协同聚力,强化问责提升审计整改质效。各地区和各单位应做好内外统筹协调沟通工作,避免出现整改压力传导层层衰减、整改责任落实存在偏差的情况;对涉及多部门的问题整改,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对问题整改进行联合推进、专题研究;压实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责任,对于审计反映的普遍性、倾向性问题,要适时组织自查自纠,必要时开展专项治理。同时要强化审计整改结果运用,实行正向激励和问责追究相结合,建立健全审计整改问责机制,对屡改屡犯、整改不力等情况,要严肃问责、约谈,倒逼整改实效。